校友风采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校友风采>>正文
优秀校友—郭明建
2024-05-20 08:47 王玥 

 

2012年郭明建校友与中外导师合影

求学沈阳

2000年9月,在乘坐了18小时的临客列车之后,从未离开济南的我,到达了沈阳,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。

初到沈阳,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,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,更是拘谨而充满探索的好奇。感谢我的同学和老师,和他们一起,我逐渐了解了沈阳大学,了解了大学生活,了解了沈阳这座城市,了解了东北的风土人情。大学时代的我,有面对某些实际问题的清醒,也常常陷入探索未知领域的迷茫,乐观积极面对未来,遇到挫折和问题时也难免悲观消极。不过现在想来,留在记忆之中的多是努力和快乐的身影。在临时图书馆、北院图书馆、南院图书馆、辽宁省图书馆,我阅读了各个学科的大量书籍;在53楼、教学楼、新主楼、宿舍楼的自习室,我复习功课,准备各种考试;在52楼、南院、图书馆的机房和校外的网吧,在学会电脑基本操作后,我开始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;和同学们一起,我曾经去过营口、鞍山、长春等城市,游览了祖国的河山。沈大和沈阳,留下了我们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,饭堂的美食、操场的球赛、校园里的等待、五爱市场和中街的购物与闲逛……,都是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
一次就业与再度求学

2004年毕业之后,我回到家乡,在经历了一系列应聘之后,进入到一家企业从事财务工作。

在沈阳大学,我学习的专业为财务管理,工作伊始,我主要从事出纳和会计工作,基本是专业对口。不过可能由于本科阶段的历练和思考,企业负责人认为我更适合管理工作,于是我很快又转到了管理岗位。管理岗位的工作看似轻松自由,实则蕴藏一系列机遇与风险。在工作了一段时间,经历了若干事件之后,我提出了辞职。

从2004年1月至2005年9月,算上实习单位,那时的我已经对4家企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。而在辞职之后,我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:将来的我,要怎么谋生和发展?

经过反复考虑与探索,我最终认为:与其继续给别人打工,不如闯一条自己的路;与其继续从商,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于是我决定考研,报考了自己从小就喜欢、本科已经接触过的考古专业。而经过4个月夜以继日的学习,我幸运的被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录取。

在山东大学求学的6年时间里,我无疑是很幸运的。那时的山大考古专业,处于学科急速上升期,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关注的成绩。最幸运的是,在山大我遇到了多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的导师栾丰实先生,以及国外导师Anne Underhill。可能由于之前的经历,我更加珍惜硕士和博士的6年岁月。在这些年中,我积极学习专业知识,参加专业实践。我先后在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重庆等地区参加了多项考古项目,并在2010-2011年受到美国ACLS基金资助,在耶鲁大学留学一年。

北京七年

博士毕业之后,2012年,我如愿进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工作。感谢部门老师和领导的信任与支持,让我从入职开始,基本就自己主持和负责相关项目。此种经历殊为难得,在7年多的时间里,我先后以执行领队和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了多项考古工作,包括山东薛河流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的整理和撰写、河南鹤壁大赉店遗址的发掘、河北雄安新区的文物专项调查、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的发掘等等。

这些项目让我对古代中国和考古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。在山东,我们调查了秦汉时期帝王的祭祀遗址,了解了当时的宗教活动在国家大事中的重要地位;在河南,我们发掘了自石器时代到魏晋时期的叠压遗存,认识了考古前辈的工作成果;在河北,我们的工作伴随着雄安新区的成长,为千年大计的文脉传续尽到了自己的力量。而在这一系列工作中,以河北坝上地区史前遗存的调查发掘用力最多。2015-2020年,在6年的时间里,我们在之前基本是空白区的坝上高原持续工作,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。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,我主持的兴隆遗址的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,并在2020年入选国家文物局“考古中国”年度项目。

在国家博物馆工作的七年中,我还在《考古学报》等杂志发表了多篇文章,编写了考古报告一部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。这七年的岁月,可谓勤勤恳恳、踏踏实实。七年中取得的各项成果,都成为了铺就考古之路的重要基石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。

转战广州

2019年底,我从国家博物馆调动到暨南大学,任教授职务,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。

尽管之前没有教学经历,但我一直认为反馈社会、培养人才是各种行业的最重要目标。加入暨南大学以来,我积极投身学科建设,为考古文博专业的发展出谋献力。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门相关课程,暑假和学期中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实践,筹建考古实验室并使之投入使用。我的学生也不负努力,克服诸多不利条件,多名研究生在国家级、省级和市级文博单位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职位,从事相关专业工作。

脱离了田野考古工作的繁琐和紧张,暨大的工作也使我有更多时间从事科研。在五年中,我完成了之前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;在《考古》、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。教学相长,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,随着行业和学科的发展,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,相信将来我们会有收获更多研究结果和实践项目。

时光如梭,转眼间我已从母校毕业20年。回首20年的岁月,一直怀念在母校和沈阳的经历,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当年的帮助和支持。20年中,自己大多数时间都在踏实做事,也希望今后的日子中,能对社会、专业和母校作出更多的贡献。 (审核:高越)

2019年与北京大学、利物浦大学两位教授在河北坝上兴隆遗址发掘现场


关闭窗口

沈阳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